临港新的困境

2023/11/30浏览次数:

经历20年开发周期的临港,目前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——土地出让招商较为困难;新房销售去化较难;商办项目的运营和出租也较为困难,从2019年的红红火火,到现在,临港又回到了开发当初的困境。


1. 前期的发育不良为后期的开发带来影响


早在2002年,德国GMP 以滴水湖为核心的城市总体规划赢得临港新城的国际规划竞赛项目,设计理念更像是一个现代的欧洲小镇。




2003年,伴随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建设,上海正式全力开发临港新城。到2006年的卫星图,可以看出,滴水湖还是一片荒地。




2012年4月,原临港新城更名为南汇新城,并成立南汇新城镇。2013年16号线罗山路站至滴水湖站通车试运营,临港域内有了第一条轨道交通。


不过从2013年的卫星图也可以看出,历经10年,滴水湖的开发规模仍然不大,走入瓶颈,除了几所大学和成片的保障房区域之外,人口不多,当时临港新城人口约4.6万人,其中3.7万人都是大学师生。




临港的命运改变是2019年,当年1月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;8月,上海在临港设立了全国唯一一个自贸试验区新片区。2021年,南汇新城又成为上海提出建设的五个新城之一。




伴随五大新城的建设,临港公布了全新的宏大规划,并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开发。



最早期的临港开发阶段,因为没有好的开发商参与,兴建了大量低品质的动迁房、办公楼、商业,这些项目目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,同时这些项目大部分都位于滴水湖周边位置较好的地段,让临港的城市面貌很难有大幅度提升。


经历了漫长、多阶段的开发周期,临港目前也不断遇到了新的问题。


(1)过大的同期开发规模与过低的开发强度


在五大新城规划公布后,临港现在的开发分为101-105区域,还有泥城、蓝湾、芦潮港、书院、万祥、大团、四团数个卫星区,除了104区域尚未启动之外,其他几个区域都有大量新的开发项目,同期开发规模过大,即所谓的“摊大饼”,虽然有浦东的几个大国企介入,但是开发资源依然分散,同样分散的是新盘供应以及最终的人口布局、商业布局、办公布局。




作为一个新城而言,本身需要的是聚集。虽然在中国,高强度开发的新城不一定成功,但低密度的新城一定不成功。这也是为什么五大新城的核心区全部采用了高强度TOD开发模式。


临港自2020年至今出让的土地大约是430万平方米,平均的容积率约是2出头,大部分土地的开发强度在1.5-2.5之间。




而目前来看,滴水湖作为核心区无法体现核心的功能,环湖周边均采用低高度、低密度开发模式,最高建筑仅有100米,最早开发完成的区域因为密度过低、开发质量不高,鲜有人烟。同时过低的高度,也让滴水湖的景观资源无法彻底发挥。


(2)临港距离市区较远,需要更高强度TOD的开发理念。


五大新城核心区的规划和20年前的最大改变是在于从低密度摊大饼模式转型为以TOD为核心的高强度开发,这个是上海郊区开发近20年所累积的经验教训转型。整体而言,临港的TOD开发较弱,交通效率不高,对于一个如此遥远的新城而言,临港更需要的是高强度TOD开发。


临港新城核心区目前开通的轨道交通站仅有两座,分别是临港大道站和滴水湖站;在建的两港快线会增添两个站点;规划中的南枫线会再增加一个站点。


这也意味着在6-7年的周期内,临港核心区超过50平方公里的开发土地上,仅有5个轨道交通站,每1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轨道交通站点,大部分开发项目与区域距离轨道交通站十分遥远。




临港现有的轨道交通站点中,滴水湖站周边没有合理的开发利用,整体规模较低。




临港大道站在开通十年后,周边仍然是空地,在去年完成了方案征集,但整体开发强度仍然过低。






现有轨道交通没有好好利用的同时,临港核心区大量大体量开发项目长期内没有轨道交通联通。


比如环滴水湖最大的一个开发项目金融湾,一二三期总开发体量达到了360万平方米,仅一期二期的地上办公体量就超过100万平方米,相当于3个徐家汇中心。




但以二期为例,它距离轨道交通站平均步行距离达到2.5公里,相当于从南京东路外滩走到南京西路太古汇的距离。


同时,100万平方米的办公仅配置了28万方的住宅,只能居住7,000-10,000人,而100万办公则对应的是10万办公人工,意味着未来在金融湾上班的90%的需要从周边赶来,而它距离轨道交通站点又如此的遥远,陷入了死循环。



临港另外一个大型项目最高双子塔——中银金融中心,占位在一个岛上,步行到滴水湖轨道交通站点也有1.5公里的距离。


除了这些大型项目之外,临港滴水湖周边目前新建的数百万平方米办公楼中的大部分项目,都与轨道交通站点距离遥远,且没有足够体量的住宅规划。


尤为重要的一点,在目前优质资源的存量博弈年代,临港的竞争的对手可能是上海的市区以及环沪的大城市,你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,才能在内卷严重的市场脱颖而出。


2. 过于零散的商业规划和过低的人口密度


临港在过去引入了万达、宝龙、百联、爱琴海运营的中小规模商业项目,整体商业设施定位较低,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口密度过低,截止2021年10月,南汇新城镇实有人口154,314人,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,哪怕15万人都住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,也仅能养活一个10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,目前临港商业布局分散,大大小小商业体的数量又过多。


今年印象城和华润系签约了临港几个大型商业项目,升级临港商业能级的同时,也会加剧内卷。


同时,GMP当时按照欧洲小镇的规划模式的临港核心区,城市尺度较大,马路较宽,很难形成好的城市居住氛围与商业氛围。




临港目前一个大的人口引入方向是顶尖科学家,但根据许多调研报告显示,顶尖科学家对于好的商业配套、教育配套、居住环境更加追求。


商业配套和人口导入,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,但如过于分散,鸡和蛋都很难生存。


(来源:楼典)